今天是:2020年5月8日

关于我县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需失衡的建议案

来源:本站

2020-10-22 14:39:22

(县政协十届十五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

 

为了助推城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好上学、上好学”,县政协召开十届十五次常委会议暨城区义务教育学位供需失衡专题协商会,围绕学位供给深入研讨,资政建言。常委会认为,破解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需矛盾,应当结合我县城区一城独大格局和城镇化发展趋势,本着“系统谋划、整体布局,协调联动、齐抓共管,民生为本、优化供给”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站位、规划引领、改革推动、党建保障,逐步加以解决。

一、立足当前,面对现实,解决城区部分适龄儿童难以入学的问题

(一)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同党和国家要求对标,突出教育优先地位,正视我县义务教育学校学位供需矛盾,以教育为本、以孩子为中心,全力攻坚克难,增加教育资源供给,补齐教育发展短板,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期待新要求。

(二)增加教育供给。充分挖掘学校潜力,盘活闲置空间,稳妥推进城区小学附属幼儿园剥离工作,实现学校扩容增加学位;建立常态化的城区学校教师补充机制,合理调整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科学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 “县管校聘”,逐步实现编制内教师县内有效统筹、有序流动、共享共用。借鉴阳新、黄梅等地的做法,采取以土地换资金等政府融资模式,谋划建设高铁教育城;结合宿松实际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优质民办教育实体在我县办学,增加义务教育供给。

(三)解决现实问题。学习考察的三县(市)幼升小招生,大多将实际居住地作为确定就读学校的依据,兼顾家长和学生诉求,统筹安排适龄儿童在城区学校就近就便入学,建议县政府主动回应特殊群体关切需求,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就城区无合法房产但实际居住居民及固定经营户适龄子女就学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提出相应对策。

二、着眼长远,系统谋划,解决城区学校大校大班现象普遍的问题

(一)加强规划引领。综合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推进、人口容量与流动趋势、人口与计生政策变化等因素,科学测算城区学位需求,谋实谋深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与县“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的统筹衔接,编制好“十四五”教育专项规划和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划分招生片区,按照居住人口及服务半径的要求,预留教育事业发展空间。

(二)抓好规划落实。围绕教育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科学制定年度建设与布局调整实施计划,明确进度要求,落实实施责任,纳入绩效管理考核,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县政协通报,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协同机制,规委会、国土空间规划评审、可研联审等议事审批流程充分听取教育部门意见,确保配建学校与片区项目同步规划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三)规范招生秩序。提升招生政策法律层级,由县政府从需求端入手,统筹考虑我县城区学位供给能力,兼顾户籍人口的教育权益,完善城区年度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及学区划分方案,并依据相关政策和程序要求组织论证听证,公开征求意见,增强政策执行力、公信力。教育主管部门要狠下决心,切实承担起招生管理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县政府有关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政策,严格学籍管理,统筹转学申请,杜绝各种形式的违规择校。

三、齐抓共管,改革推动,解决城乡义务教育区域结构失衡的问题

(一)拓宽城区学校区域。借鉴黄梅等地成功经验,将座落在县城规划区内的14所中小学成建制划归县教育局直管,统一命名,统一管理,优化调整领导班子、均衡配置师资队伍、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提升县城周边学校教育品位,扩大城市规划区优质学位供给,有效解决城区学生基本挤压在中心城区几所中小学读书而出现的大班额和学位紧张问题。

(二)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优化学校布局调整,以合格学校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统筹项目建设,努力形成初中以片为主、小学以乡镇为主、中心村联办村小的办学格局,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整体水平,解决小规模学校过多过散、严重挤占有限教育资源的问题;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围绕农村学校“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打造“小而美”村小、办好区域性标准化中心学校,推进教师跨学区交流,解决好学生寄宿、就餐、交通等问题,扩大中心学校辐射半径,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三)深化办学模式改革。统筹全县义务教育资源,加快推进区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的对口帮扶,创造条件开展集团化、一体化办学,通过组建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名校+薄弱学校、城区学校+郊区(农村)学校等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同步共享,鼓励并支持县外优质学校托管乡村学校,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效应,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区域教育发展整体推进,尽量将生源稳定在当地。

四、强化党建,组织保障,解决教育系统基层党的建设弱化的问题

(一)夯实组织基础。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推动学校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中小学校组织体系,推进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地有声。完善领导班子配备方式,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全面推行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一肩挑”和党组织、行政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保证党组织在重大事项决策中的地位。重视学校党务工作者思想政治和业务能力建设,中小学校党务工作者纳入基层党务干部培训范围。

(二)释放党建效能。坚持把把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党建的着力点,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载体,释放党建引领效能,提升办学治校整体水平。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学校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讲政治、讲正气的良好氛围。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开展教职员工党员“亮身份、当示范”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职业理想。

(三)压实工作责任。加强对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领导,立足实际研究制定党建工作办法措施,健全有关部门和学校党组织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构建责任明晰、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中小学党建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的内容,作为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年度考评的重点,解决好重教学业务、轻党建工作的问题。试行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任期目标责任制,对党建工作不抓不管、出现严重问题的,严肃问责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