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2024-08-08 18:44:29
县政协委员 项军
目前我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项——“文南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项——“断丝弦锣鼓”“小孤山传说”“宿松民歌”“九井沟传说”“许岭灯会”“程岭大鼓书”“宿松香芽制作技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0项。拥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7人,县级传承人304人。
丰富的“非遗”资源,在推动区域文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据调研了解,有很大一部分群众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多、知晓不够,不能很好地进行对外宣传宣讲,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我县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
以“非遗”的活态传承、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强系统保护与分类保护相结合的整体性保护措施。一是在现有基础上陆续出台其他类别的“非遗”保护传承发展规划,结合我县“非遗”保护发展现状,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以分类保护为基础的系统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体系。二是结合丰厚的戏曲曲艺文化(黄梅戏、文南词)土壤与特色优势,以我市、县代表性项目为核心扶植培育申报国家级曲艺文化生态保护区,构建更加系统深入的传承保护发展模式,发挥示范引领效应。
二、强化系统调查研究
总结提炼、深入挖掘我县特色“非遗”资源,将根植于我县乡土民间尚未被充分认识的“非遗”资源挖掘整理出来,实现我县“非遗”代表性项目从量到质的变化。一是应大力加强专业“非遗”人才队伍建设,调动整合一切积极因素与社会力量,加强非遗社会调查,狠抓“非遗”基础调研,把我县县域内的“非遗”资源摸清、摸全、摸透。二是整合力量,系统开展“非遗”学术研究,把我县区域内的“非遗”资源研究好、总结好、利用好,以规范“非遗”项目申报和数字化保护为基础,持续推动“非遗”资源普查和研究,特别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普及宣传,营造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三是要强化“非遗”基础资源调查、挖掘,针对民俗、民间文学等短板弱项集中专业力量开展系统搜集、整理。
三、构建“非遗”活化新模式
构建“政府搭台、社会助力、非遗唱戏”的“非遗”活化利用新模式。一是在县、乡镇两级政府主导下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构建新型“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模式,推动“非遗”连接现代生活。二是将“非遗”的活化利用与乡村振兴、县域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探索“非遗+N”模式。三是通过“线上+线下”模式,以“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非遗+演艺”为基础,进一步引入“非遗”叠加文商旅消费融合发展新模式。三是持续加大“非遗”宣传展示力度,尤其是在重大文商旅活动中通过构建传统“非遗”的现代表达形式,推动我县“非遗”的全面发展。四是持续打造“非遗”下乡等非遗文化活动,不断扩大“非遗”影响力、传播力,让“非遗”在“实施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