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2025-08-05 10:14:37
二郎镇政协工作联络组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结合我们一线工作的实际观察和群众反映,感觉还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空间。为此建议:
一、规划要先行,更要“接地气”
人居环境整治,规划是龙头,更是基础。建议县里层面加强统筹指导,在村庄规划科学谋划上再下深功夫。这个谋划,必须吃透村情民意,一定要让村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充分参与进来,听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这样规划才能“落地生根”,避免花架子,真正符合村庄发展的实际和村民的期盼。要立足各村实际,量身定制整治方案,明确重点干什么、先干什么、怎么干才最有效、最可持续。规划方案不能“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关键是要能落地、可操作、见实效。要同步考虑实施路径、资源保障和群众接受度,确保谋划的“施工图”清晰明了,能真正转化为改善人居环境的“实景图”。
二、宣传要入心,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环境整治,说到底是为了老百姓自己生活得更舒心。光靠干部催、上级压,效果难持久,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建议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的方式方法。除了贴标语、发传单,更要利用好村民大会、乡村大喇叭、微信群,特别是多树身边榜样,把那些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净整洁、积极参与公共区域维护的农户好好表扬宣传。还可以组织村民去整治效果好的村参观学习,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好处。关键是让老百姓明白,好环境是自己的“面子”也是“里子”,维护环境最终受益的是自己,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进来,形成“人人爱护环境、户户争创美丽”的好氛围。
三、推进要连片,力求“整村美”
目前一些项目推进,有时存在“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情况,比如这个组搞了污水管网,隔壁组还没动静;或者厕所改了,但垃圾处理没跟上,效果打了折扣。建议在项目实施上,采取“连片施工、整村推进”的模式。集中力量,对一个村(或几个自然村连片区域)的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提升等进行统筹规划、同步实施。这样能避免重复开挖、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能形成整体效果,让村民看到整个片区实实在在、焕然一新的变化,增强信心。可以分年度、分片区制定详细的销号计划,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干一片成一片,巩固一片,逐年推进,整片“销号”,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实现全域提升。
四、管护要长效,探索“市场管”
整治不易,长期保持更难。现在很多公共设施、绿化、保洁等,主要靠村集体和有限的公益性岗位维持,压力大,专业化水平也有限,容易出现“重建轻管”的问题。建议在长效管护机制上大胆探索创新,积极引入市场主体参与。可以考虑将村庄的垃圾转运、污水处理设施运维、公共区域绿化养护等专业性较强的管护工作,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委托给有资质、有经验的市场化公司来运营,政府或村集体负责监督考核和付费。同时,建立合理的村民付费机制(比如象征性的卫生费),培养“谁受益、谁付费”的意识。这样既能提高管护的专业化水平和效率,减轻村级组织负担,又能确保整治成果长期保持,避免“一阵风”过后又回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