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2025-08-05 10:21:22
河塌乡政协工作联络组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为确保项目设计贴合实际需求,避免“纸上谈兵”,需从农民需求、区域特点、可持续等维度综合考量。为此,特提如下建议:
一、强化前期调研,精准对接需求
农民参与式调研。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访谈等方式,广泛征求农户、种粮大户、合作社等实际使用者的意见,了解其在灌溉排水、田块布局、道路通行等方面的具体需求。结合区域农业产业规划,明确项目区主要种植作物、种植模式及生产规模,设计与之匹配的设施标准,如经济作物区需侧重高效节水设施,粮食主产区需保障规模化耕作通行条件。
二、注重因地制宜,适配区域条件
针对平原、丘陵、山区等不同地形,设计差异化方案:平原地区突出田块连片化、灌溉智能化;丘陵山区侧重梯田改造、水土保持及小型水利设施配套,避免“一刀切”。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土壤特点,如干旱地区强化蓄水灌溉系统设计,盐碱地地区配套土壤改良相关设施,确保项目设计符合自然条件。
三、聚焦实用高效,优化设施设计
农田水利设施设计兼顾“够用”与“耐用”,避免过度追求高标准导致成本虚高。例如,灌溉管网布局需覆盖所有田块,同时管径、水泵功率等参数结合实际灌溉需求确定,减少能源浪费。田间道路设计需满足农机通行要求,宽度、硬度适配当地主流农机型号,且与村庄道路、外部交通有效衔接,方便农产品运输。
四、融入长效管护,保障持续使用
在设计阶段即明确设施管护责任和方式,将管护需求纳入设计考量。例如,小型泵站、蓄水池等设施的位置应便于后期维护,预留检修通道;选择易采购、易更换的设备零件,降低管护难度。让管护方参与设计方案评审,确保设计方案符合管护实际。
高标准农田的本质是“用之于田,利之于民”。只有将农户经验、地域特色与工程技术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避免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