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5月8日

优化资源配置 建设和谐教育

来源:

2013-06-03 23:31:17

 

县政协常委、教育局局长     高嗣照


    一、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和谐教育的重大意义
    教育要和谐,资源要优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充分开发现有资源潜能,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的和谐发展,是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
    1、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和谐教育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公平的教育,是基础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长期以来,地区之间、校际之间教育经费供给、师资分布、管理水平、教学设施、生源分布等不均衡配置,使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严重失衡的危险,严重违背基础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从我县情况来看,普通教育与示范教育、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以及城乡教育之间同样存在巨大差异。老百姓盼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呼唤优质教育。
    2、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和谐教育是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需要。教育资源是一种最重要的公共资源。建设和谐教育是确保十六大提出的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的根本保证。当前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一些教学质量优秀的学校成为许多学生和家长心中的择校目标。进名校、进实验班、选好老师,已经使部分学校班额过大,教师无法因材施教,教育质量难以持续提高。同时,教育资源配置较为优越的学校,不得不采用提高收费的办法遏制择校之风,最终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损害教育发展的良好形象。
    3、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和谐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局面的需要。教育资源配置的畸形,不仅影响教育的公平性,而且危及社会的稳定。面对不平等教育,部分学生心理会受到创伤,影响健康成长。教育差距的拉大,也引起一些家长对社会的不满。更不容忽视的是,在薄弱学校、后进学校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十分严重。辍学率居高不下,“控流防辍”任务十分艰巨。不少未成年人游离于社会的边缘,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与和谐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
    二、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和谐教育的本质要求
    建设和谐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优质的和谐教育。只有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才能实现教育的优质,才具有和谐的可能。当前,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和谐教育要求我们各级各部门和中小学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1、从教育结构看,要实现普教、职教、成教和谐发展。均衡发展是建设和谐教育的前提。教育均衡发展要形成“普、职、成”三教协调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它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质是就业教育,可以使无业者有业,无业者乐业,是克服千军万马去挤普通教育独木桥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县普通基础教育发展较快,步入了全市基础教育的先进行列,但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我县每年初中毕业生1万多人,升入高中不到70%,3、4千初中毕业生被迫过早走向社会。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急需引入一所较大规模、较高规格的职业高中或中专。同时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能力,为建设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支持。
    2、从教育层次看,要实现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和谐发展。加快义务教育发展,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义务教育“一费制”政策,一方面切实减轻了群众的负担,维护了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导致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差距拉大。因为一费制的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出现办公经费紧张,学校发展困难,教师福利下降、工作积极性受挫。而高中经过多年扩招,进入“黄金时期”,学校发展迅速。所以,县、乡政府竭力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力支持,促进义务教育快速发展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当务之急。
    3、从发展水平看,要实现普通教育与示范教育的和谐发展。我县通过狠抓示范学校建设,带动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一批省市示范学校成为高考的升学大户,一批市县示范学校成为中考的领头雁,几所示范小学也成为小学教育的排头兵。这些学校教学设备优良、教师配备精干、生源质量较好。而其他一般普通学校条件简陋,教师生活清苦。校际之间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教育的公平性面临严峻的挑战。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下大力气,加大对农村普通中小学投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基础教育和谐发展。
    4、从教育内容看,要实现文化知识教育与艺术体育教育和谐发展。和谐教育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充分发展为思想基础。开足开齐课程,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开发,素质得到提高,不仅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文化知识教育帮助学生顺利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艺术体育则帮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成功。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全面人才,知识文化教育和艺术体育教育要并重,决不能有偏废。
    5、从教育布局看,要实现城乡教育和谐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教育差距惊人,我县亦如此。县城宿松中学、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学生都在3000人左右,教师均约有150人。学校规模较大,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质量较高。宿松中学高考连年夺取丰收,实验中学中考连续10多年在全县夺冠。而许多农村中小学学生只有二三百人,有的只有几十人,甚至几个人。学校规模偏小,教学设施简陋,教育质量低下,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要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县、乡政府必须下大力气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把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三、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和谐教育的主要措施
    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普职成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已经成为我县构建和谐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构建和谐教育,关键就是要实现有限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现有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也是我县“打造教育品牌,建设教育强县”的内在要求。
    1、加力调整布局,整合教育资源。从总体说,我县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可挖掘开发的潜力很大。全县有中小学近400所,教职工近7000人,在校学生156000人。但从个体上看,我县教育仍然是低水平发展。绝大部分学校普遍存在教学设施、教师人员、运转经费等方面的不足。80%以上的学校规模偏小,教育投入,科研教研无法开展。所以,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最大限度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率,是建设和谐教育的首要任务。
    2、打造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修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前,我县各级各类教育有较大发展,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有较大提高。但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奇缺。虽然每年招聘了1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补充到教师队伍,有效缓解了教师紧缺问题,但每年离退休、考研等减员教师近200人,在编在岗教师人数呈现递减趋势。各级各类学校聘用代课教师580余名,门是开开了,但既加重了学校负担,又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上,40岁以上老师占60%以上,一大批民转公的农村教师近年都要陆续退休。专业结构上,语数外,尤其数学、外语教师奇缺。三是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师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师德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变革必然对师德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新形势下,仍然有部分教师采用应试教育的内涵去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很难适应教育改革快速发展的步伐。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加强教师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品德优良、道德高尚、作风严谨、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以全面满足教育均衡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
    3、保证财政投入,建立保障机制。教育均衡和谐发展的主要责任在于政府。各级政府不仅要做好学校布局调整的统筹规划,更要加大财政的投入,真正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建立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根据义务教育发展“以县为主”的原则,落实“三个增长”的有关规定,财政作为教育投入的主体,各级政府要履行自身职责,确保教育资金落实到位。从2006年财政投入情况来看,虽然县政府在财力十分吃紧情况下,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与“三个增长”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自从2007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收杂费,学校收入锐减,运转更加艰难。建议各级政府补足学校运转经费,保证义务教育正常运转。
    4、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育的社会性决定了教育必然要与物质生产、精神文化相协调。随着我国民主法制的健全、社会对教育期望值增大,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对教育最现实要求。规范办学行为,一要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政策,把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坚决贯彻到位,决不能以学校发展困难等种种借口向老百姓伸手。二要认真贯彻新《义务教育法》,坚决做到“六个不得十个不准”。三要深化课程改革,通过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优化资源配置不是削峰填谷、抽肥补瘦,也不是平均用力、平推平拥,而是要以教育发展为中心,以资源整合和结构性调整为抓手,搭建优质教育发展平台,统筹教育和谐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教育机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